美联储可能要到
2023年底才会
加息。
施罗德最新发布的投资
展望
指出,在强基数效应的逐步影响下,
预计
美国第二季度整体消费物价指数(CPI)通胀率将
升至3.5%。
相信通胀的影响应该是暂时性的;因为
经济体系中仍有过剩产能,可以消化需求增长的影响,而不会引起第二轮的物价
上涨。
施罗德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兼策略师KeithWade撰写的展望报告指出,由于油价和
大宗商品
价格上涨等因素,通胀也将跟随经济走强。
该行目前预计,今年全球CPI通胀率将从2.2%升至2.6%,
2022年将回落至2.4%。
考虑到目前的担忧,明年的降温对政策乃至金融市场都非常重要。
该行还认为,美国和全球通胀将在2021年底和2022年逐步下降,而持续通胀将在明年下半年才会出现。
预计届时美国的产出缺口将被消除,剩余的经济体系仍将产能也将大致耗尽。
报告还认为,虽然目前某些行业面临价格压力,但说经济周期已经进入通胀上升阶段还为时过早。
美联储可能在2023年年底前也不会加息,但在此之前,美联储将逐步减少量化宽松计划,购债规模也将从明年第二季度开始从目前的每月1200亿美元逐步
缩减。
布雷纳德还提到,通胀的风险有两方面,有可能重演近几十年的长期低通胀形势。
在复工之后,需要强劲的深层动力去实现美联储
前瞻指引的结果。
她指出,芯片等方面的输入存在瓶颈,这限制了汽车等行业的
招工和生产。
目前还存在一些就业方面的阻碍,比如4月末的调查显示,在18岁到64岁的国民之中,不到四分之一完成了
疫苗接种,对需要和人接触的工作以及依赖公共交通的工作而言,健康和安全仍是很重要的关注点,育儿仍是很多父母的挑战。
事实上,在上周爆出耶伦暗示加息给市场当头一棒之前,美联储近几个月一直传递保持当前超级宽松的信息。
今年3月美联储会后更新的
利率点阵图显示,联储大多数官员预计,直到2023年末,都将保持目前的近零利率不变。
4月的美联储会议声明承认新冠疫苗接种推动经济走强,但认为通胀上升时源于暂时的因素,并且指出最受疫情打击的行业还疲软。
声明重申了去年9月以来的利率前瞻指引,容许“在一段时间内实现通胀适度高于2%,以便让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通胀达到2%”。
美联储
主席鲍威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称,目前不是沟通缩减QE的时候,经济距离取得进一步进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通胀临时上扬不能保证会加息。
其中美联储二把手、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认为,现在不是谈论缩减购债的时候。
美联储理事鲍曼预计,通胀今后几个月会超过2%,但持续超标的风险很小。
今年
拥有FOMC
投票权的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当时称,不急于讨论缩减QE,通胀不太可能失控。
明年轮值拥有FOMC投票权的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称,通胀今年会超过联储目标2%,明年会回落,这种通胀上升不符合加息要求。
明年拥有FOMC投票权的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伯格称,通胀加快回升是暂时的,讨论缩减QE时机还不成熟。
国常会对大宗商品
价格上涨再发声会议指出,今年以来,受主要是国际
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,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,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。
会议要求,要
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,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按照精准调控要求,针对市场变化,突出重点综合施策,保障大宗商品供给,
遏制其价格
不合理上涨,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。
相对于5月12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“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,做好市场调节,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”的
表述,本次国常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表述更进一步,提出要“高度重视”,并从加强供需、加强监管、引导预期、支持市场主体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,可以说是全方位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。